2024年05月03日 第895期

广中医团队深耕抑郁焦虑共病研究,为心理健康干预开 “处方”

时间:2025-05-03 18:32:37  来源:

近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精神卫生研究团队公布了一项历时两年的重要研究成果,通过对广东广州、韶关、东莞三地 6059名18岁以上居民的深度调研与 AI 建模分析,首次揭示失眠、熬夜、久坐、饮食不规律为抑郁焦虑共病(CAD)的四大核心危险因素。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团队同步推出“抑郁症风险评估”小程序,为公众提供便捷的心理健康筛查服务。

研究显示,我国成人抑郁与焦虑共病率达2.92%,其中广州地区共病率显著高于韶关、东莞,呈现“经济越发达、心理负荷越重”的区域特征。通过 Logistic回归与XGBoost模型分析发现,四大生活习惯成为共病主要危险因素:失眠人群患病风险是正常人的9.46倍,熬夜(凌晨1点后入睡)者风险升高2.65倍,每日静坐超8小时人群风险激增2.63倍,而饮食不规律者患病概率是规律饮食者的3.57倍。值得关注的是,高学历、单身及长期使用电子设备人群成为高危群体。数据显示,大专及本科学历者共病风险是小学及以下学历者的2.84倍,日均使用电子设备超2小时人群风险升高67.8%。“表面上是个体生活习惯问题,背后折射的是数字时代‘静态生存模式’对心理健康的侵蚀。” 项目团队指出,996工作制催生的久坐加班、碎片化睡眠,以及社交媒体依赖导致的 “数字代偿”,正形成“高压力-低运动-睡眠剥夺”的恶性循环。

针对上述问题,广中医研究团队提出分层干预策略:在个人层面,倡导“2357”健康法则——23点前入睡、每日静坐不超过5小时、每周运动7小时,配合“数字断食”计划(每日电子设备使用≤2小时);社会层面,建议推广“睡眠门诊+运动干预”双轨服务,如设立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组织“久坐提醒”公益活动;政策层面,呼吁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目录,推动“心理健康筛查”纳入年度体检,在学校、企业建立分级预警机制。

“当心理健康问题从个体困扰演变为公共卫生挑战,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协同发力。” 从个人习惯到社会系统,从基层服务到政策保障,这场全民行动正构建起“预防-干预-支持”的立体网络,让心理健康从“个人选择”升级为“社会共识”,为健康中国筑牢“心”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