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7日 第895期

清远市红色记忆:连县抗战时期共产党员罗耘夫

时间:2023-09-27 10:08:03  来源:

清远市红色记忆: 连县抗战时期共产党员罗耘夫

——————

(作者简介:黄志超,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连州市政协委员、连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该文章发表于2021年2期《清远古今》杂志。《清远古今》杂志由清远市历志办公室和清远市历志学会合办。)

——————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连县中共早期优秀党员罗耘夫的四个儿子梁泽洲、罗人辉,罗仲哲,罗仲智从广州等地,来到连州市博物馆“光辉历程——连州人民革命史展览展厅”观看父亲罗耘夫在连州组织农民进行抗日救亡运动图文。同时,他们把父亲罗耘夫、母亲邓如珍相关革命史图文史料捐赠给博物馆。

1950年代,罗耘夫与妻子邓如珍在广州沙面华南垦殖局留影。

罗耘夫,曾用名罗鷟,1909年2月24日出生于海南省乐东县九所镇抱旺村,在村里读私塾学堂。1927年夏,罗耘夫考取何香凝创办的广东仲恺农工学校,与连县人邓如淼同为志趣相投的同学,两人合作撰写的论文《家蚕各品种胚胎发育比较试验》,受到何香凝校长的赞赏。

何香凝校长多次以热泪对同学们进行革命思想教育,向同学们派发廖仲恺《全民革命》一书,罗耘夫从中吸收了民主进步思想,懂得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为他以后参加革命,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1931年秋,罗耘夫在广东仲恺农工学校毕业后,受邓如淼之邀,来到连县师范学校任教。

1935年起,罗耘夫与邓如淼应聘到岭南大学蚕丝系,进行科研工作,他们在学校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罗耘夫与邓如淼重返连县,他们组织发起“中国劳农学会”,以“中华民众教育促进社”为招牌,在连县、连山县和佛冈县等地,采取开办民众夜校、民众图书馆等形式,宣传抗日救亡、撒播革命火种。参加“中国劳农学会”活动的有丘学澄、邱剑潮、谭泽荣等进步人士。群众夜校的教材内容,取材自《群众》《解放日报》的真人真事。国民党连山县县长陈湘南等,指责群众夜校是“抗大”分校,初则派暗探监视,继则下令驱逐。佛冈县县长周正云则扬言要砍掉罗耘夫等人的头。

1938年夏天,罗耘夫在广东仲恺农工学校同学、中共党员雷广权从延安归来,他介绍罗耘夫和邓如淼与中共连阳特别支部书记王炎光接上头。王炎光当时叫欧叔,他帮助罗耘夫邓如淼总结过去的工作情况,指出他们过去的一些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很容易暴露自己,如果采取公开合法的身份,打入国民党内部进行活动,不失为良策。经过党组织培和养教育,1938年,罗耘夫与邓如淼入党了,他俩在连州西城脚8号邓如淼家里,由大张同志监誓,举行宣誓仪式。从此,罗耘夫正式走上革命征途。

不久,中共连阳特别支部副书记杨克毅,利用与国民党连县城关区区长莫家励、连县头面人物李维禧夫妇同是留日同学的关系,推动连县县政府成立四支“连县青年抗日宣传队",中共连阳特别支部一些成员和先期到达的地下党员罗耘夫、邓如淼等分别参加宣传队,之后分赴东陂、星子、水口和三江等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从中物色积极分子和建党对象,伺机在连中、星子、大路边、东陂和水口等地寻找进步势力的线索。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和培养,到1938年12月,在连县发展了第一批党员:一区(城关)陈先信,二区(星子)成崇正,三区(东陂)萧怀义,五区(石角、保安)邓炎汉。随后,把一些外地转移来连县的进步青年和连州中学进步学生萧少萧(萧贻昌)、黄孟沾、曹世运也发展为党员。这样,连县从县城到农村,从机关到学校,播下了党的种子。

罗耘夫以东陂西溪小学为据点,建立了地下党小组,至1939年秋,已经发展党员10多人。根据中共连阳特别支部和连县中心支部的指示,东陂地区建立地下党支部,罗耘夫任支部书记,萧怀义、潘贤修、吴循儒任支委。在罗耘夫的领导下,地下党组织起民众夜校、读书会,剧团、宣传队,出版墙报,油印物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宣传抗日救国,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1939年9月,日军进犯粤北,韶关曲江危急,国民党广东省政府部分机关再度迁连县,中共北江特委也奉广东省委指示,由特委书记黄松坚率领迁到连县,在邓如淼祖屋设特委机关。1939年9月,奉中共北江特委指示,成立中共连(县)连(山)阳(山)乳(源)四属工作委员会,管辖连县、连山、阳山和乳源的党组织。连县地区的党组织有:大路边党支部(书记成崇正,后成遂满);东陂党支部(书记罗耘夫,后萧怀义);水口党支部(书记钟达明兼);连州中学党支部(书记黄孟沾);星子儿教院党小组(小组长杨刚文,女);广东省地干所党总支仍由连阳工委联系。他们充分利用当时连县抗日热潮的政治环境,加强对城乡抗日群众团体的领导,以公开合法的身份,大力推动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国民党广东省银行农贷部选择在连山县开辟油桐基地,中共北江特委书记黄松坚指示,中共连阳四属工委派罗耘夫为连山特派员,于1940年春,成立中共连山油桐垦殖场中心支部,罗耘夫为书记,下设附城虎叉塘工区、沙田工区、大富工区和永和工区4个党小组。党小组明确各组的主要任务。在罗耘夫的领导下,4个党小组深入到各阶层的群众中去,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还设立茶亭,张贴文字宣传标语,同时关心当地群众生活疾苦,帮助群众解决生产上存在的问题。至1940年秋,发展场中党员约15人。包括工委派到连山的党员,中心支部共有党员20多人。

其间,罗耘夫还带领引导妻子邓如珍投入到党的地下工作中。邓如珍,籍贯广东连县水口村 ,二哥邓如淼是连州革命烈士,她1939年在连县东陂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邓如珍在中共地下党支部工作中负责妇女和发展知识分子工作,担任通讯员、掩护员、抗日宣传员。1940年12月,罗耘夫和妻子邓如珍,在连县开展革命工作时,接到地下党组织紧急通知,连县国民党反动派已下令特务机关逮捕他们,上级领导指示罗耘夫和邓如珍向曲江马坝转移,罗耘夫和邓如珍便把出生不久的儿子寄养给一个梁姓的贫苦农民,便匆匆离开连县。1941年春,连阳工委周锦照到连山,带罗耘夫及其妻子邓如珍到曲江另行安排工作,寄养在梁家的儿子则留了在连县。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组织指示罗耘夫前往广州,进入他曾经工作过的岭南大学工作,让他伺机发展党的力量。期间,罗耘夫曾被岭南大学委派到岭南大学潮汕柑桔实验场任场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组织安排罗耘夫到广东省农业厅林业处任处长。西方国家妄图从经济上扼杀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国采取经济封锁政策,其中一项是橡胶。而现代生产、军事工业和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橡胶。毛泽东主席就此提出: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粉碎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毛泽东点将陈云、叶剑英组建华南垦殖局,在华南地区展开垦荒种胶的农垦大战役。1951年,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叶剑英挂帅华南垦殖局兼任党委书记、局长。罗耘夫再次得到组织信赖,调往华南垦殖局工作,任垦殖处处长。罗耘夫在任期间,和同志们一起,白手起家,不畏艰难困苦,转战湛江,海南等南粤大地,用科学的知识,献身伟大的橡胶开创事业,打破了西方学术权威人士认为“北纬十七度以北不能种橡胶”的定论,把南国的荒山变成翠绿的橡胶园,结束了我国没有橡胶的历史。

1959年8月25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罗耘夫任广东省农垦厅副厅长的任命书。

1966年春,农垦部部长王震将军(右4)和罗耘夫副厅长(右3)及工作人员在广州沙面广东省农垦厅合影。1958年8月25日,罗耘夫出任广东省农垦厅副厅长,任命书是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的。在农垦部部长王震的领导下,罗耘夫与广大农垦人一起,在广东和海南建起了一个又一个国营农场,开发出橡胶原料、水稻良田、水果、剑麻、咖啡等热带作物园,以及糖厂,奶牛基地,为农产品出口创汇,为中国的农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黄志超)

1958年12月,越南河内中国农垦展览馆,中国农垦代表团副团长罗耘夫(左2)向越南胡志明主席介绍中国农业技术和成就。

1958年12月,中国农垦代表团出访越南,罗耘夫任代表团副团长,在河内中国农垦展览馆,他亲自向胡志明主席介绍中国农业技术和成就,展现大国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风采。

文化大革命期间,罗耘夫被下放到曲江乌石消雪岭广东省农林水干校。1972年重回工作岗位,党组织安排他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任副院长。1980年,年届71岁的罗耘夫离休。1996年4月21日,罗耘夫同志因病逝世,终年8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