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6 14:41:49 来源:
李玺文,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国务院特聘书法家、国宾礼书法家。生于六十年代的古城西安,受家学之影响,自幼酷爱书法。其作品为校、部级交流礼品,为政要以及国内社会名流、高校、博物馆收藏,曾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个人作品集《墨海觅秀》集结成册,由著名书法家刘炳森题签付梓。
天道酬勤 力耕不欺
李玺文和书法,缘起于人生“拔节”之时。还是学子的李玺文在校图书馆偶得仅有一页的钟绍京小楷《灵飞经》字帖,如获至宝般将这一页复印下来。自此,他笔耕不辍,一练竟三十余年。这一次邂逅,让一个少年走进崭新的艺术世界,从此终一生择一事。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李玺文自幼身体不便,右手几乎举不起东西。而有功力的书法家,必是手稳如钟。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练习擫、押、钩、格、抵、用劲、坐姿,日拱一卒让李玺文克服缺陷,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也让中国书法界多了一位“纵笔千里不复回”的大家。如今,在完成中国政法大学的教务工作之外,李玺文坚持每日练字3个小时,每天平均写3幅字,一年下来多达1000多幅。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天赋下,李玺文方得如今笔下的外柔内刚、自然洒脱。
李玺文说:“书法是跟人生一起走,人生的阅历很重要,一些曲折可以增加新的认识,人的意志升华了一部分,也对书法产生影响,使书法中的墨相更加丰富。”
鉴往创新 自成一家
中华上下五千年,不断迭出的书法大家犹如漫天星斗。他们或是笔法气魄宽阔、气韵生动,或是结构匠心独运、从容娴和,或是格局大开大阖、钢筋铁骨……沿着前人的脚步拾级而上,俨然是众人常走的进取之道,而如何集百家之长,是李玺文所思考的问题。
“书法作品与书法家的个性、心境都是对应的,书法最好的境界是与人结合。”“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应该将别人的长处拉回到自己的位置。”研习书法半生,李玺文却从未拜过名师,而是渐渐融各家之长,并突破创新,形成自己的独到风格。
李玺文崇尚七十年代书法家启功先生,认为自己是其“私淑弟子”。他又在与启功先生神交之后,不断钻研于右任的书法,将秀丽之形与恢弘之气融合起来为自己所用,做到刚柔并济。端庄秀丽的小楷、浑然一体的行书、飘逸张扬的草书——在《沁园春·雪》《秀》《静心》等作品的字迹中,清晰可见“融灵动、浑厚于一体”的特征,给予后来者一个独特且精彩的样本。
“我书意造本无法”。以苦功夫换硬实力的朴素理念,让李玺文的书法世界有了最坚实的根基。他更在人与笔的交锋中,将书法与自己的个性、心境对应,潇洒书写快意人生。
文脉赓续 墨香流传
“书法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与现存的其它艺术形式相比,更能展示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传统。每一位书法家都应肩负重任,用心传承和发扬,为中华民族书写更苍劲的文化自信。”李玺文对于传统文化的念兹在兹,早已通过笔尖点画。如何让中华瑰宝从尺牍之间走向大千世界,他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实践。
李玺文的书法作品,有的是校、部级交流的礼品,有的是多国元首、政要以及国内社会名流、高校、博物馆的收藏品,有的屡屡见诸报端。
在他所任教的中国政法大学,他的书迹随处可见。每有机会,李玺文还身体力行地为师生讲述书法鉴赏的方法和书法练习的要点。法大也时常把他的书法作品作为礼物赠送给社会各界。在2006年11月18日,西北政法学院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仪式举行之时,李玺文更将他创作的100幅书法佳作馈赠母校作为献礼。
尺八蕴匠心,笔墨赠知音。这数纸作品流丽妍美、奔放率意、顿挫精到,给人以厚重庄严而又能怡情雅性的美感享受,也让传统文化随着有缘人的“搬运”而风靡大江南北。
文以载道,字以抒怀。伏案作书之苦无需多言,一幅幅心血之作,流露的是情深义重的赤子情怀、深沉厚重的人文内涵和坚定自信的文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