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5日 第895期

根植“生态观”,掘进“三重关”——南山白芒河水环境治理工程纪实

时间:2022-10-25 16:49:10  来源:

根植“生态观”,掘进“三重关”——南山白芒河水环境治理工程纪实

西丽,深圳人青春挥洒的地方。这里有深圳最大的大学城,沿着大沙河一路朝西走,沿途学校比邻而建,结伴而行的学生们谈笑路过。环绕西丽水库骑行,悠悠湖水绵延广阔,风中飘散着露水和泥土的味道,偶有飞鸟浅浅划过。

建于1960年,西丽水库数十年如一日哺育着数百万深圳儿女,是深圳市重要的城市供水和原水调蓄水库。然而,随着城市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历史遗留问题”同样在这个人民的“大水缸”上留下印记,为坚决落实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和污染防治要求,南山区政府将西丽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保护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作为西丽水库周边的环线河流,白芒河、大墈河等河流直接入库,对减少周边雨污水进入西丽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18年2月,由中建四局承建的白芒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水质保障部分)项目正式启动,工程涵盖盾构法施工排水隧洞、河道堤防开挖、堤岸防护及覆绿、桥梁工程等施工建设内容,项目建成后,将打造一条清水通道,减少水质污染风险,守护好西丽水库这个深圳全市人民的“大水缸”,增进民生福祉,助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破“绿水”关,打造清水通道

全长3.4km的项目深层排水隧洞,集结了残坡积土、孤石、上软下硬地层、全断面硬岩地层、地层断裂带5个不同复杂地质,汇聚了第四系人工堆积层、冲洪积层、残坡积层及燕山四期四种不同地层,打通这条地下“清水通道”并不容易。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项目部选择盾构法施工引排水隧洞,这是南山区首次、亦是深圳市首批采用盾构法施工的引排水隧道。盾构法施工噪音低,对环境污染小,且机械化程度高,工期较短,对于周围环境保护、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然而,作为一项开拓性及示范性技术工程,白芒河工程项目注定走上一条艰难求索的建设道路。

2019年12月31日,“丽水号”盾构机正式分体始发,也正式打响了项目攻坚战的开始。暗无天日的地下隧洞,给人第一印象就是“逼仄”。轨道狭长,地面不平,湿度大、气温高,里面工人每天两班倒,每班12人,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但在这个封闭的空间中,就像一个“战壕”里的战友。遇上未风化花岗岩等复杂地质情况时,盾构掘进过程最为困难,平均每天只能掘进2、3米,每掘进50米便需要更换刀盘一次。在地面堆放区,数十个刀盘整整齐齐地罗列,专业技术工人在一旁开展修复工作,完成后便准备投入到下一轮往复的掘进中。

截至笔者成文时,项目盾构机“丽水号”已推进1511环,掘进里程2275米,累计开仓换刀 37 次,共计更换 404 把单刃滚刀、102 把中心刀,每把刀上都留有着日以继夜掘进的痕迹。

“盾构机在水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在四局还是第一次,极具示范性意义。目前,项目在施工中存在信息技术监控、BIM数据建模、动态信息监管等方面的困难,我们也在摸索和研究中慢慢寻找适用于项目施工、提高建设速率的方式方法,让它成为公司盾构专业人员的培养摇篮。”技术人员杨玉祥说道。

闯“长流”关,谋划潺潺流水

水秀必须山青,林茂才能水丰。一项水环境治理工程是否干的“好”,得综合短期、长期成果评价,有效的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建设,有利于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在水环境治理工程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

地下隧洞的另一边,长达2.12km的项目明渠河道部分,工人正在忙碌,冲刺着最后的建设进程。作为项目唯一的地面工程,明渠景观建设部分等同于重要的“面子工程”,直接影响周边居民对项目建设情况的评价。在这里,以往光秃秃的泥沙地逐渐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河道两岸已基本覆上绿茵茵的草皮,边坡采用挂网喷混防护措施将水土有效固定,能削弱风化侵蚀和降雨冲刷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广东雨水丰沛,4月开始就早早进入丰水期,如何持续加强水土保持管理工作,严格落实防汛、防台风相关措施成为项目部绿色,安全施工中的重要一环。日常工作中,项目部采取覆盖、拦挡、排水、沉砂等方式方法,减少和控制施工期间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提高资源重复利用效率。针对必要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项目部安排专人定时、定点开展监测,严格报告机制,使监测工作、保持工作常态化。

既要“治河”,也要“护河”。与河流朝夕相处七百多个日夜,也和村民当了两年多的邻居,“大言不惭,我们都自认为是白芒河的‘护河员’!”项目党支部书记陈宇和笔者说。施工建设以来,为了全天候、全地区监控河道施工动态,项目部采取电子智慧管控的方式,实现河道管理全覆盖、常督查。在每年雷锋月、环保日、地球日等特殊节日,项目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队队员们会自发带起剪子、垃圾袋,沿着河道仔仔细细地开展清理,改善河道卫生、减少废弃物污染。

在团队的坚持和努力下,白芒河向“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建设目标逐步迈进,这条水质保障的“运河”也逐渐有了“细水长流”和“来日方长”的模样。

过“和谐”关,润泽鹏城大地

正值白芒盛开的时节,田土间隙里、河边两岸,蓬松雪白的草穗迎风摇曳。白芒幼儿园、白芒小学门口,大人拥着孩子谈笑着往家走,街边小贩支起了摊子开始叫卖。这个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村落,走出过抗日英烈,见证了城市改革与发展,而今,村里的自建房为来深圳打拼的年轻人提供了落脚之地,借着便利的交通成为了“深圳白领聚集的村落”,所属白芒社区常住人口超两万人。

项目与这个年长的村落为邻,一举一动牵动着居民的日常生活。如何在长久的施工建设工期中与周边居民、环境和谐共处,既为“民生工程”,又为“民生功臣”,成为团队必须思考解决的难题。为保障居民的健康和生活,项目部尽可能减少施工噪音、扬尘对居民的影响,在扬尘管控上下足了功夫,采取雾炮、扬尘电子监控系统等技术,早、中、晚一天三次监测,保证扬尘管理常态可控。虽然工期紧迫,但是为了周边居民的作息不被打扰,项目团队选择夜间及中午停工,提高施工期间的工作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追赶进度,确保工程进度快速推进。

跨越3.4km的项目深层排水隧洞,占项目总长60.7%,场地内及周边分布市政绿地、地下管线、高压线塔,穿越地铁七号线路、西丽水库库尾及其他敏感构筑物,施工过程中一旦出了差错,将对这些重要的环境建筑、人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环境安全是盾构施工中必须考虑的、最难的技术问题之一了。”项目盾构总工介绍道。为保证盾构施工中地面变形达到最小,地下管线和地面建筑物不遭到破坏,项目部采取有效的地面沉降控制技术以及地面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保护技术,确保地面沉降及倾斜符合预控范围,将施工对环境安全的影响降到最低,在能力范围内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施工建设道路。

天光水色绿茵交融,人文生态景观兼备。如今,项目建设仍在持续推进,白芒河正在逐渐变“美”,西丽水库也即将被安上一道“安全阀”,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正被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

生态建设之路“道阻且长”,水环境治理没有穷期。全体四局人将不负重托与厚望,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党的十九大“美丽中国”建设,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扎实、迈出大步,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强动力。(文/陈嘉琦)